90年代初的广安!感动广安几代人!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-03-09 21:59:44

1992年的广安,你见过吗?太有年代感了!



现在的广安,魅力新广安!


在开始写之前,很多关于故乡的思绪,繁杂纷扰。


回忆的过程即是一个自省的过程,印象中的故乡,就随着自己的童年回忆慢慢的展开了。


每个城市都是有性格的, 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广安亦不例外。


去过很多城市,南京的秦淮风月,北京的皇城味道,上海的秩序井然都留给我难以磨灭的印象。


回忆我的故乡,我却发现,我却不能整理出个大概来,不知道是自己对故乡了解的太多,还是太少。


恐怕,这便是一个广安人对自己故乡的复杂情绪吧。




童年的大多数时光,是在乡下度过的,外婆家的院坝就在西溪河边上,后山梁子上的坟包包,便是祖辈长眠的地方。小时候对这些始终有些莫名的畏惧,记得那个时候的夏天,天总是很热,却热的很舒坦,那时候的河水还能看到河底,会去游泳,可是始终学不会。


宵夜之后,便在院坝里乘凉,在凉床棍儿上,听外婆将一些诸如熊GA婆一类的乡土鬼故事,每到骇人之处,便会担心后山梁子上是否有熊家婆的出现。


外公赶场回来,会带些盐蛋给我,是的,那会儿还没有盐皮蛋这个说法,广安人嘛,对盐蛋的认知便是如此,更何况孩童,每每外乡人问及故乡的盐皮蛋,我便会纠正,这个广安人就叫盐蛋。简单上口,如同广安人的脾气,质朴踏实却不火爆,聪明却不假打。。



最高兴的就是外公带我去赶场了,对一个乡村的孩童而言,能有什么比进城看到那些乡土中难以见到的事更为开心的么。


我记得会先走过板桥,那时的板桥,是往枣山的必经之地,两边的桥头方能见到一些简单的水泥砖墙的建筑物。 在桥两端,有最为简单的豆花饭,聪明的店主同时再门口摆卖些烧腊凉菜一类的东西。也有卖肥皂火柴灯泡一类的杂货铺。可以见到乡里出来的农夫就地叫卖自家菜地种的菜。也会看到旁边不远丝厂绸厂过来买菜女工。


来往的车辆大多是货车,那会儿还是国有车队跑运输的,过板桥,弄得烟尘四起。倘若要打车,一招手,师傅心情好就停下,问好路线便上车,那时城小,哪家哪户如果出了个司机,那么算是高技术工种了。


在那个没有公交没有出租的年代,民风却也淳朴厚道。





记忆中的城南,在那个时候,也只有丝厂绸厂一带还能看到一些略微现代化的厂房,以及职工住房,周边便是低矮的民房,偌大个城南,更多的是农田,至少在93年之前,大概都保持着这样的景象。


后来,随着跟外公赶场的次数多了,也不仅仅是在城南,就去了城北,现今的老城区。


那个时候的新南门很是热闹,我记得应该是有一个车站吧,破旧的巴士车上人满为患,车老板儿腰缠一个洒满零钞的腰包,半个身子吊在车门外,吼着,前锋前锋,还有位置,装满斗走老。



不过,车上的乘客此时已是怨声载道了。旁边的综合市场去过,那会儿多卖些解放鞋,铁皮桶,以及镰刀锄头等农具。市场的外边,就是一些刻碑做匾的店,逢年过节,老先生还会出来写春联卖。沿街的一些卖鸡鸭的农民,以及猫狗贩子的叫卖声与各种动物的声音就这样混杂在一起,成为我童年的新南门的印象。



新南门到北门口那一段,那个时候还有那种绿苔满布的青石城墙,具体是哪朝哪代已经无法考证,只能凭童年的记忆去修复那个影像。城墙上的高台山建有当时典型的川东民居,石灰刷得雪白的篾墙,乌黑的瓦顶,黑白相间。这些白墙黑瓦中孕育的定是当年正宗的广安土著居民吧。东门码头不需多说,伟人便是从此离乡走上救国的道路。




东门口与猫儿市之间有许许多多的茶馆,广安的茶馆,跟老四川的茶馆也没多大区别。有赶场来此歇脚的弄人,有长期泡在里面度日的茶客,也能见到三五人一起打着幺弟哥。泡茶的伙计,广安话有个称呼叫茶馆的伙计,可是我已经不记得了,后来也再也没听到过了。


最为难忘的是,茶馆的说书人,讲着英雄王侯的故事,可惜,也仅仅见过一次,那次以后,便没见过了。


猫儿市的豆花饭馆子,豆花饭好吃便宜实在,外公常常会多要一个腌菜烧白,再来二两白酒,都可以慢慢抿上半晌。


可惜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了,不是说现在的豆花饭味道不好,是很好,也做的精致了,可怎么着感觉就是少了一点那种原始的纯粹的小城的味道。




稍微大了一些,母亲的工作也稳定了,便到了读书的年纪,就搬到城里。北仓路小学的学前班里的木质建筑十分奇特,后来大学时代学中国古代建筑材知道,那是川东寺庙的结构。


文化馆那时候是对我最有吸引力的,当时的广安县立图书馆里有很多专门为少儿准备的科普读物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,那便是童年最好的娱乐,精神娱乐之地了。


文化馆坝子里,有碰碰车,有打气球,还有桌球,不过那会的桌球台多是原来岔马路的一个作坊做的,无论大小还是质量都不及现在。




十字口,我想,怎么去形容呢?也许非要强加一个比方,那可能就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广安王府井吧。


川剧团,跟着外公去听过几次川戏,晦涩难懂,帮腔吼得占劲,我却觉得无聊,倒是对外面刚刚开始有的游戏机厅感兴趣,不过没胆量去的,就是站在一旁看看便是,童年不完整啊。



川剧团旁就是原来的国营广安饭店,我记得那的罐罐鸡以及八宝蛋味道特别好。


十字口往上,便是电影院,小时候的几场电影,青蛇,被张曼玉吓坏了,还看过台湾的妈妈再爱我一次之类的催泪电影。看完电影,妈妈便会带我去吃原来电影院外面的一家小店店,只有三张桌子,老板娘做的红油抄手以及核桃蒸蛋便宜又好吃。




电影院的那条街当时有个百货公司,妈妈当年会自己去那买布料做衣服,我还买过那种泡沫凉鞋,80年代出生的男孩子,应该记得那种凉鞋,廉价,不过质量的确不好,特别是遇到我这种特别费的。


十字口的夜晚,也是热闹非凡,那会儿的夜市,恐怕是现在的文化馆的夜市都无法比拟的。论规模,我记得随便一家店,沿街摆开,都是那种传统的四方桌,跟八仙桌不同,装的是条凳。


生意好的,比如叶排骨,拿手菜是,盐水酥排和豆瓣牛肉,他们家基本晚上十几桌都是爆满,老板摆桌子的时候,还有客人帮忙来拼桌。


还有一家的夜市的稀面,原谅我,我真的不记得名字了。


火神庙的小玩意儿,原来最老资格的暗桥米粉,还有北街上那个7毛钱一个的千层饼,都已经不在了。

mogushushu / 文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90年代的广安是这样的,没有交通拥堵,没有高楼林立,没有雾霾,癌症还很少。


那些年,小时候家里人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车。老旧的街道上响彻的都是单车的铃声。


那些年,井里的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洗菜,还能冰西瓜。现在的井还在继续用的不多了,有的甚至成了枯井。


那些年,香烟的种类很多价格实惠,包装也很简朴,爷爷总会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上一包香烟,然后坐在门口跟村里人聊起天来。


那些年,还没有网络和各种音乐播放器,在闲暇的时候,扭开收音机,里面播的是陈百强的《偏偏喜欢你》。


那些年,搬板凳到巷子口写作业,其实心早就飞走玩去了!


那些年,商店里没有可乐、王老吉,只有那橙黄的菠萝蜜,一袋袋能喝上老半天。


那些年,房子不大,但一家人过得很快乐。如果电视机、四喇叭、落地风扇和收音机都配齐了,一看就是当年的有钱人家。


那些年,鸡毛掸子不止是清洁灰尘的工具,更是每个家长手中常见的神器。


时光荏苒,浮现好多珍贵的回忆


那一年的广安,物价从来不是话题;


那一年,幸福那么简单,


只可惜


我们再也回不去


……

来源综合网络


猛戳阅读原文,你会有所发现!
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