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亚马逊整个平台上,全球卖家新增了100万,而在这个增长的数据里面,中国的卖家就占了三分之一,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姿态越来越积极,这也给到了跨境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出海的机遇。
一方面,随着630“断直连”政策后,国内支付机构的金融渠道能力将回归同一起跑线,依靠“价格战、低费率”的支付通道公司将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;另一方面,随着十九大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国际间金融业开放力度明显加大,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也在进行深度改革,进一步加强了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,更加开放的经常项目使得跨境贸易结算量大幅增加,从而带动了跨境支付的需求增长。
在这一背景之下,国内主要的支付机构顺势将眼光瞄准海外市场,跨境支付又迎来了新的机遇。“断直连”新政后,国内支付企业的跨境支付业务将成为各方火拼焦点。
BAT向左,连连向右,跨境支付呈现两种不同路径
BAT海外扩张的策略,集中在2C,也即行业所说的“找零”生意,占据的是各肤色、各阶层的零碎消费场景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阿里与腾讯在海外扩张之路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。
阿里的跨境支付推广策略集中在线上的电商平台,通过购买行为影响支付习惯。但是,海外电商平台的竞争远比国内要大,譬如国外的亚马逊、国内的京东全球购、网易考拉等都是其竞争对手,尽管阿里天猫国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,但只能站到业内20%市场份额,很难形成国内的霸主格局。
而社交寡头微信,在国外只能与当地的“地头蛇”采用地推的方式,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地打开市场。受限于支付习惯,比如欧美、韩国习惯于线下用信用卡支付,而像其本土化社交软件所携带的支付工具KakaoPay也只限于线上,因此接受微信、支付宝的扫码支付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,客观上影响了阿里腾讯的推广进程。
同时,这也在另一个层面证明跨境支付是一片蓝海,能给到国内支付企业一定的出路。
只是像微信等巨头的“找零”策略也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,诸如针对跨境游等地推方式,要么针对的用户群是国内游客,要么就是仅扩大覆盖面,却并没有太大的黏性。前者本就有可能在自己已有的客群体系内,而后者的用户资源随时有被抢夺的风险。
因此,这个“零钱”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。
B2B市场将成为跨境支付主战场
瞄向“to B”市场,实则绕开了与巨头的正面竞争,跨境支付由于放开的时间不长,2B的赛道上,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巨头之间也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,甚至比巨头经营策略更为灵活。
阿里虽然这两年也将重心移回B2B业务,比如自身拥有的1688以及速卖通。但是,阿里在向外走的过程中,由于自身身兼的数个角色,会给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带来隐忧,因为有时候是存在着商业竞争。比如说一些跨境电商平台,它跟天猫国际、速卖通可能就是竞争对手,自然与阿里难以达成信任关系,这时候就能给到连连这样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机会。
而连连支付品牌的全球化布局也早已经开始,已在美洲、欧洲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个海外公司,服务于全球中小企业的支付与结算网络,输出其在支付与金融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。截止今年6月,连连支付累计服务了中国30万跨境出口电商卖家,单其跨境支付业务一项,在今年上半年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。
不论是致力于2C的BAT,还是主攻2B的以易宝、连连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平台,都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。毕竟,难得一次与BAT巨头同赛道、同起跑线进行竞争。
决定跨境支付未来的三个服务维度
针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跨境贸易发展前景,潘国栋认为,跨境支付是“数字丝路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也将更好地推动“数字丝路”的建设,跨境支付企业在服务中国产品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的过程中,需要更好地整合自身和各方资源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、以及大数据等方面的方面工作。
抛开政策影响因素,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跨境支付竞争中的地位,整个行业的洗牌与格局,将由三个服务维度决定。
1、市场服务覆盖面的广度。前瞻性的布局和产品服务对新行业、新领域的程度,以及持续挖掘不同垂直领域的市场痛点与产品需求,不论是对致力于C端服务的BAT,还是主攻B端的支付企业都是共同的关注焦点。阿里腾讯基于自身特色,率先海外出拳“找零”生意,是从C端用户的入口占领心智高度,从人群的覆盖面上,的确占据着广度优势,但是消费场景方面还需持续发力。
2、服务行业的深度。在对新、老客户的金融科技增值服务方面,正如连连支付所倡导的整个产业链条在数字方面的布局,实际上是一种纵深型的思维模式,比如行业定制化服务,需要考虑到资源对接、引流、营销、市场动向预测等多个痛点,从而打造专属的行业支付解决方案,以增强客户粘着力,建立稳固且持续的合作关系,确保业务增长的稳定性。这个层面,就已经为同行同质性竞争拉开了距离。比如,环迅支付与巴基斯坦哈比银行探讨跨境合作方案,实现端到端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。
3、技术等软性服务力。2017年上半年,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国内33家跨境支付机构以及相关结算业务进行突击检查和专项检查,其中暴露了三大问题:交易真实性审核风险、超范围经营风险、本外币监管套利风险。后两者其实属于支付平台的道德性风险,是能够从主观上进行规避;而第一大风险,则存在于交易的过程之中,需要依赖技术的力量,譬如AI人脸识别、区块链重塑信用体系,实现核心企业及监管部门对供应链上下游资金流、信息流、物流等讯息趋势掌控。因此,也可以认为,“支付+”将是未来市场格局形成的关键性动态变量,因为其链接的是对实体经济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。
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将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,安全、创新和丰富的跨境支付行业经验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必备能力,因此,不管是走“2C”之路的BAT巨头,还是抢占“2B”市场的其他支付平台,入口选择并不是最为关键,最核心的竞争焦点则是各自的服务能力。